查看原文
其他

“胖猫”事件的思考:如何树立舆论场的“公共性”

李勤余 澎湃新闻评论
2024-09-07
   

       面对网络热点,不仅要“让子弹飞一会”,更要区分、辨别其中的“公共性”,关心事件里的公共问题而非个人隐私。


胖猫”跳江的大桥上,摆放着不少网友因自发祭奠点送的外卖。


丨李勤余


5月19日晚,重庆警方通报了“胖猫”事件详情:“胖猫”与谭某存在真实恋爱关系,谭某未实施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、以恋爱为名骗取“胖猫”财物的行为,不构成诈骗犯罪。


“胖猫”事件引发热议后,谭某一度成为网络舆论批评的焦点,而此次警方通过十分详实、有说服力的调查,把公众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都解释得清清楚楚,也还了当事人以清白。至此,“胖猫”事件终于尘埃落定。


“胖猫”离世是一场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,但他与谭某的恋爱纯属两人之间的私事。其中的是非对错、恩怨纠葛外人难以评判,至于经济往来的细节,在调查结果出炉之前一般人更是无从知晓。在这种情况下,作为私事的“胖猫”风波竟然能长时间霸占公共舆论场的C位,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力,这实在不是一个正常现象。


根据警方披露的信息,“胖猫”的姐姐刘某用大号怀念弟弟,小号曝光谭某个人信息,并且找人代写文案以博取网民同情。警方将依法对其行为作出处理。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她的一系列不实言论为何能获得流量的加持?


回溯“胖猫”事件的发酵过程,不难发现,正是社交媒体平台的助推和引流,让此事一度在五一假期的热搜榜上“霸榜”。表面上看,社交媒体也没有为此事下定论,只是单纯地发布信息、观点,但事实上,放任大量未经证实的内容进入公共舆论场的行为,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。


从警方通报来看,“胖猫”事件引发热议后,个别网友为蹭流量、博眼球,编造谣言,不仅对谭某本人造成了伤害,也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。不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处理,正是个别社交平台永远“慢半拍”的操作,给了这些谣言充足的生存和传播空间。社交媒体需要发展“流量经济”无可厚非,但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平台,不能忘却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。


“胖猫”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还不止于此。部分网友对此事的热议,夹杂着许多性别对立的拉踩、互撕,充斥着不少偏激、极端的言论,甚至有人故意“带节奏”,激化矛盾。这一切,不仅建立在一个由不实信息搭建的空中楼阁之上,而且已经完全偏离了公共讨论的根本目的。


这些年来,有些舆论热议的话题正在“降格化”,个别人根本不关心涉及公共利益的复杂议题,反而更关注当事人的隐私信息,热衷于从原本私密的家庭、个人生活里挑选蛛丝马迹、似是而非的“证据”,发表夹带私货、不负责任的言论。这无疑是个值得关注的趋势。


社交媒体时代,为公众带来了公共话题和私人话题、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互相渗透的复杂状况。没有人会否认网络空间言论表达的开放性、自由性,但也应该看到:一旦那根确定“公共性”“公共价值”的界线不复存在,不仅很容易造成对个体的误伤,比如“胖猫”事件中的谭某。更重要的是,公共讨论的价值和意义也会被消解,沦为个别网友给家长里短“断案”的一出出闹剧。


此次重庆警方细致、到位的通报值得点赞。在事件成为舆论场热点而真相未明的情况下,平台更应该肩负起公共责任,为芜杂、混乱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把好关,绝不能“唯流量论”,任由正常的讨论滑向撕裂和对立。另外,如何在禁言、封号、整改、处罚等常规措施的基础之上继续完善规则,增加“吃人血馒头”、散播谣言等行为的违法成本,也值得思考。


不管是此前悼念“胖猫”,还是批评谭某,相信大多数网友还是出于一份朴素的情感。但是“胖猫”事件也提醒公众,面对网络上的热点,有时候不仅要保持耐心,“让子弹飞一会”,更要试着去区分、辨别其中的“公共性”,培养自身的公共理性,关心事件里的公共问题而非个人隐私。总而言之,还是要少一些无谓的猜测,多一些温暖的共情。




排版|甘琼芳

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
推荐阅读


点击下方名片,关注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澎湃新闻评论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